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

街頭小食圖片


串燒
日本人叫串燒做燒鳥(Yakitori,音也基拖妮),Tori 即是雞的意思。
鳥燒的傳統不是源自日本人系是日本人,而是江戶時代居住在長崎一帶的荷蘭教士,
他們把 Barbeque 的煮食方法帶到日本,後來才逐漸普及,
成為日本料理的一項主流,燒鳥是指將食物串起,而爐端燒則不一定是一串串,
也包括隔著網燒的燒烤食物。
串燒是日本人主要的料理之一。串燒在點菜上的學問,
比剌身和壽司簡單直接得多。串燒料理材料並沒有季節之分,
基本上豬牛羊雞、海鮮、內臟、蔬菜都是常見的串燒種類。

砵仔糕
砵仔糕在八、九十年代的時候,只有一、兩種的口味。
但到了現在,砵仔糕的口味增加了很多種。
只要是你想出來的口味都可以嘗到。以前的砵仔糕通常都是以黃糖製造的,
但現在有的是以砂糖,有的是以冰糖,還有的是以蔗糖製造的,
這些都適合不同人的口味。這些口味不但有創意,
而且還很健康。例如:綠茶砵仔糕,南瓜砵仔糕,這些都是一些健康小食。
在深水 找到這檔碩果僅存的瓦砵頭砵仔糕。
說砵仔糕是四邑地道街頭小食,酬神祭祖也必備此糕點。

格仔餅

港式窩夫是香港常見的街頭小吃之一,
香港人通常稱之為「格仔餅」或「夾餅」,常見於街頭流動小販。
港式窩夫格子較比利時窩夫小,一般呈圓形,分成四等份。
麵糊大多以雞蛋、砂糖、麵粉及淡奶混合而成。
吃法一般是在格仔餅的一面塗上牛油、花生醬、煉奶及砂糖,
再對摺夾起成半圓狀。烤好的格仔餅吃起來有點鬆軟,而且味甜。
傳統上的港式格仔餅都是金黃色、帶有蛋香的食品。
但近年來,格仔餅發展出不同的口味
如巧克力口味、蜜瓜口味等,不但口味不同,更帶出不同顏色的格仔餅。

雞蛋仔
五十年代雞蛋仔已經出現。當年小販都用炭爐,
手持兩塊重重的生鐵,夾 蛋漿燒。近年的雞蛋仔已轉用石油氣爐,鐵夾也輕了
生菜魚肉

碗仔翅
碗仔翅雖不是真魚翅,但起源卻真的來自魚翅。
四五十年代在廟街榕樹頭一帶,街邊檔用俗稱「倒餿水」,
即酒家食剩的翅頭翅尾,開豆粉水、落味精、豉油等去賣。今
日的碗仔翅當然已由鋪頭自己煲自己調校,沒有魚翅,卻有粉絲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章魚燒
章魚燒是起源於日本關西的料理,作法是在生麵團裡加入
章魚腳烤成約3~5cm的丸子。
主要是作為非正餐的點心。在大阪是用牙籤叉來吃
,而東京是用筷子夾,
在早期則是用竹串以三個一串的方式處理的。

咖哩魚蛋
魚蛋在香港很普遍,大致可分為兩類。
第一類是香港著名的街頭熟食。這種魚蛋用油炸過的, 外層金黃色,
由較便宜的鯊魚肉製作,通常用竹籤串起數粒出售。
小食檔中每串售價5至7港元或1港元一粒不等,價格視乎食檔所在地點。
有部分小食檔專售魚蛋,類似西方的熱狗檔。吃時常伴以辣椒醬或甜醬。

臭豆腐
豆腐一絕是,新鮮豆腐怎麼變成臭豆腐呢?
清光緒年間,北京前門外延壽寺街有個叫王致和的讀書人,
家裡經營豆腐作坊。有一次,做了太多豆腐,沒賣出去而發了霉,
捨不得扔掉,他嘗試在發霉的豆腐上撒鹽和辣椒粉,抬到後院放著。
有一天,王致和到後院讀書賞花時,無意中發現豆腐上的霉不見了,
他覺得很奇怪,嚐了一口頓覺味道醇美,非常地可口。
從此臭豆腐「臭名遠揚」,遍及尋常百姓家。
就連慈禧也是臭豆腐的愛好者!
有一年王致和參加順天府鄉試,他打開考卷,
只見是一道「知味下車」的試題,他想到了自家的「臭豆腐」,
便獨出心裁地寫了一首五言詩,題為〈國香臭豆腐〉:

明言臭豆腐,名實正相當;
自古不釣譽,於今無偽裝。
撲鼻生奇臭,入口發異香;
素醇饒回味,黑臭蘊芬芳。
珍饈富人趣,野味貧者光;
既能妖容賽,更可佐酒漿。
餐饌若有你,宴飲亦無雙;
省錢得實惠,賞心樂無央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